如果我对谁的文字有反应,进行了回应,刨除可能会存在的交流意图,某种意义上,是文字本身触发了我的反应,能量流动,需要出口。
我在回应自身内部的暗流涌动。
总的来说,就是我渐渐意识到了这件事于己而言的重要性,我需要不断地去做一个梳理的动作,并且表达,无论借以文字、照片、像素画,或任何其他转化能量的通道。

现在就是这样的时刻,我首先想到了备忘录里待完成的“对豆瓣用户的思考”,打开豆瓣,恰巧看到对方的宝物陈列间(并非真的宝物,“宝物”之处在于它对收藏者持有者的意义)。而在这之前,我打算进行梳理动作之前,我正在进行的动作,存在某种很有意思的巧合。我当时不知为何从一团混沌之中模糊地想到:Max(已经关掉)的咖啡店该不会是开在这里吧?
这个念头完全不知从何而来,它由何触发对我来说难以想象,但它就这样出现了,从迷雾里出现,我去翻他的互联网账号,又去看别人拍的他的咖啡店的视频,他果真在这里。
当然,他的宝物陈列间,自然也进入了我的意识之中,在看到豆瓣用户发出来的宝物陈列间之前。
我喜欢这些(看似)无关联的事物间巧妙的同步,或许,同步的那一刻,对我来说意味着关联,即便人或许无从解释这种关联。
(美妙的量子理论,美妙的弦理论。)
标题是图书馆,是因为对应我的宝物陈列间只能是图书馆,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图书馆,甚至陈列的不都是书,但它就是图书馆。

回到“对豆瓣用户的思考”,人往往下意识地会去下结论,他笃信自己的那些结论,他通常只奏响上扬的曲调,在一众唱衰的曲调中,(这种唱衰的曲调大多还无聊缺乏深度(请注意,我这里在下结论),很少有人能唱衰到我难受万分却仍然让我觉得这曲调美丽。但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让我们赞美人类的多样性!)他坚定地演奏上扬的音乐。
让我们赞美人类的多样性!

以防万一,音乐是多样性的,它不只有唱衰的、上扬的这两种,且缺乏深度的不一定无聊,甚至缺乏深度本身也并不意味着什么,而无聊,只是非常主观的个人感受,只和感受者有关,和实际的对象(他者)无关。

于是,我会在他的表达里,他的文字他的积木间,获得某种清明。
如前所述,自意识到梳理与表达对个人而言的重要性之后,感到那个时刻到来之时,我会将思绪一缕一缕安放在备忘录里,有时候也会发到社交平台(发社交平台后大多会删备忘录),有时候则不会。
前几天写下的一段是:
一件有趣的事情。
当我感受到我在某一方面易受扰动(具体什么方面?似乎没有尝试着给它框定范围,泛泛想到语言自身的“魔力”)。在语言中随波逐流,不断见证自己的被扰动。在我清晰地对自己表明这种易受扰动的存在之后,渐渐明晰的某种边界,逐渐显露的脉络,我感受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是关键性的一步,我得以在扰乱的波动中荡漾,而不至于迷失。

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我过去被扰动,又不太容易感受到自己的位置时,能使我在扰乱的波动中获得平静重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人。
他的存在本身,使我落地。

让我们赞美人类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