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着鹤辞看了不少电影,交互间自然而然地互换起了各自的观影笔记。
在这个过程中我聊到了可能性,进而想起过去笔友对我一开始写的《重负与神恩》的读书笔记的评论“虚化意识的力量,穿透万物的可能性”。人在写读书笔记时,所写的不仅仅与所读书籍的内容有关,也与表达者本身脱不开关系,因此,对于我来说,评价某种意义上也指向了他所看到的我。
下面的内容是基于最近的所读所思所感,借由与鹤辞交流这一通道得以落地,又于长毛象平台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澄清,因其重要性,复录于博客:

人在呼吸时,通常不会对“我在呼吸”这件事进行强调,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旁观者,都很容易忽视表达者正在进行的“呼吸”这件事。

存在着以上前提,旁观者做出评价后,表达者略微感到哪里不对,事实上旁观者对表达者外显的框架的某个重要部分进行了非常精准的描绘,那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某个部分,通常只有足够敏锐的人才能从外部给出如此精妙的描述。

微妙之处何在?

表达者花了不少时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得以在语言的维度上找准落脚点:

可能性只是一个个分散的点,它并非各自隔离地悬浮于茫茫之中,脉络始终连接着一个一个的可能性,纵横交错的网络,一个整体

回过头再看,隐而不露的(如前所述,并非刻意不露),是未被虚化的意识的力量。